寶寶的冬令進補的方法

本文Tag標簽:冬令進補??

  在冬至季節(jié)開始進補是我國傳統(tǒng)的民間習俗。冬至到立春一段時間內(nèi)進補容易收效,這與自然界四季動植物的活動規(guī)律相符,即冬季主收藏,此時進補可以增強人體的抵病能力。體弱的寶寶,在冬季服一些滋補藥確實可起到增強體質(zhì)的作用,然而,應(yīng)用不當也會有不少副作用。

  辨證湯藥根椐中醫(yī)辨

  證來“量體裁衣”,具有靈活性強,目標準確,效果好的特點。

  ★如孩子有面色蒼白、乏力、舌質(zhì)淡、血色素低等貧血癥狀,宜用黃芪、黨參、杞子、首烏、仙鶴草等補氣血藥。

  ★若孩子有畏寒、四肢冷、面色蒼白、生長發(fā)育落后等腎陽虛癥狀,宜用肉桂、附子、補骨脂、仙靈脾、菟絲子等補腎陽的藥。

  ★若孩子面色萎黃、食少、大便溏薄、神疲乏力等脾氣虛癥狀,宜用太子參、山藥、扁豆、白術(shù)、山楂、谷芽、陳皮等健胃運脾的藥。

  ★若孩子平時五心煩熱、面頰升火、盜汗、急躁、大便干結(jié)等癥狀,宜用生地、知母、沙參、玄參、黃柏等滋陰瀉火的藥。

 

  膏方根據(jù)生病孩子的不同體質(zhì),由醫(yī)生擬定膏方。

  一般來說,膏方由20-30味中藥組成,為單劑藥的10-15倍量,煎三汁后加冰糖、飴糖或驢皮膏收膏后服用一個月左右。這是冬季較好的滋補方法,優(yōu)點在于易保存,服用方便,口味好,兒童容易接受,但只適宜在寒冷的冬季服用。一般膏方在冬至開始服用,每日早晚各一次,空腹服用較好,因空腹時容易吸收。服藥期間忌食生蘿卜及辛辣之品。脾胃功能差的小兒宜少吃豆制品,以免引起腹脹。膏滋藥應(yīng)放在干燥、陰涼處,可存放較長的時間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表面霉變,不能再服用。

  食療俗話說“藥補不如食補”。冬令正是食補的好時機。食補更近于自然,副作用小。

  以下推薦3種食療,媽媽們可以根據(jù)自家寶寶的實際情況,選擇使用——

  1. 山楂茯苓炒肉丁

  山楂100克,茯苓50克,豬瘦肉100克,山藥100克,姜、蔥、糖、酒、食油、鹽、淀粉若干。山楂、山藥、瘦肉切丁,將茯苓加水煎湯去渣存汁。將肉丁放酒、鹽,加入淀粉,混勻。將油鍋燒熱,放入肉丁,略炒片刻,加入山藥、山楂、蔥、姜同炒,倒入藥汁,加入各種調(diào)料,收干即可。該食品具有健脾和胃作用,適合食少、消瘦、大便溏薄的小兒食用。

  2. 參枸狗肉

  取狗肉250克,黨參10克,枸杞子10克,菟絲子10克,砂仁3克,陳皮3克,蔥、姜、糖、酒、醬油若干。將黨參、枸杞子、菟絲子、砂仁、陳皮加水煎汁,去渣存汁。將狗肉切成小塊與藥汁同燉,加入各鐘調(diào)料,肉爛后可食。有補腎益氣作用,適合怕冷、四肢不暖、尿頻、生長發(fā)育落后的兒童。

  3. 楓斗香菇瘦肉湯

  取瘦豬肉100克,香菇20克,楓斗3克,鹽、蔥若干。豬肉切片,香菇、楓斗溫水泡發(fā),加蔥、鹽、水同燉,肉熟后即可食。有養(yǎng)陰潤燥、平肝解毒作用。適合怕熱、口干、消瘦的小兒。

  3種情況 寶寶禁補

  不對癥,應(yīng)禁補

  冬季某日,苗苗媽媽帶著3歲半的苗苗來門診,只見那孩子面色萎黃,長得十分瘦小。經(jīng)過仔細詢問得知苗苗平時進食很少,盜汗,口氣重,易反復(fù)感冒,大便干燥,體重不增,每次體格撿查都“不及格”。進入冬季后苗苗媽媽經(jīng)別人指點買了一盒價格不菲的滋補藥給苗苗進補,哪知僅吃了一周多,孩子更不思飲食,大便多日末解,苗苗媽媽不知如何是好。原來,苗苗口氣重,大便干燥,舌苔厚膩,屬于中醫(yī)的“濕熱”癥候,此時不宜用滋補藥,應(yīng)先用清熱化濕的中藥,待濕熱祛除后才能補得進。

  生病時,應(yīng)禁補

  孩子患感冒、胃腸炎、肺炎等疾病時也不宜服滋補藥,因為此時進補得不償失,尤如"閉門留寇",使外邪留戀難去,病情遷延不愈。

  含激素補品,應(yīng)禁補

  琳琳媽媽焦急地帶孩子來就診,訴說5歲的琳琳近日洗澡時發(fā)現(xiàn)胸部有兩個小塊塊,觸摸時還有疼痛。檢查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的乳房開始發(fā)育,其他方面未發(fā)現(xiàn)異常。原來進入冬季后,媽媽買了蜂皇漿給琳琳進補,約服用一個多月便出現(xiàn)上述問題。其實,對寶寶來說,補品是有選擇性的。一些含有激素的補品如花粉、蜂皇漿之類,不適合給寶寶服用。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(nèi)回答您!